泰宁:千亩制种田助力脱贫攻坚战

 连日来,上青乡的田间地头一片繁忙景象。近千亩水稻制种经过拔苗、转运、施肥、移栽等环节,相继完成父本和母本的栽植。

  一方沃土,育一方水稻。上青乡拥有生态和水田耕作模式的多样性,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回收”的经营模式,严格实施播种、栽植、施肥、防治等“四统一”管理。

  一是政策打头

  近年来,上青乡为大力发展制种产业,确保农业生产产值,积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制种。链接科荟种业为首的四家制种公司,在销路上有了坚实保障。

  制种预计平均亩产可达400斤,公司按8元/斤价格回收,水稻制种成为上青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有力助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是模式带动

  与普通种植水稻不同,水稻制种产业相对来讲收入较高,每亩可获产值3500元左右,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是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在解决劳动力就业、产业扶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我主要负责上青乡水稻制种的技术指导,为贫困户提供技术、资金支撑和收购保障,并在肥料上给贫困户相应的优惠和垫支。”忙活在田间地头的技术员小赵说。

  近年来,这里播下的“脱贫种子”在“公司+合作社+大户”模式下,逐渐生根发芽,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十基地十大户”“公司十基地十专业合作社”等生产组织模式,与当地村委会、制种户、制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合作方式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促进了种子生产基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去年种了5亩,今年增加到12亩,收成好的话,今年能还上建房子欠下的5万块钱。”永兴村的贫困户黎美利尝到了甜头后开始扩大制种规模。

  嗅到水稻制种产业的“商机”,上青村制种大户杨秋生从2012年制种5亩,2017年扩展到20多亩,今年又增加到30多亩。不仅如此,他还带动贫困户杨忠华种植十多亩,长期雇请3名贫困户。

  三是技术驱动

  水稻种植行业面临着“靠天吃饭”的难题。合理安排制种组合和生产时段,抓好技术服务和指导是首要任务。

  上青乡通过对制种大户不定时培训及座谈会等形式,让制种大户之间相互进行经验交流,科学安排育性敏感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避开高低温、下雨时段,确保种子质量。

  为巩固水稻制种这一优势产业,上青乡积极创建制种产业品牌,在脱贫攻坚中发挥更大效益。

来源:[三明市农业局]

2018-06-19 09:31:39         来源:海峡风     编辑:bj001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