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在阿坝壤塘这个老少边穷的藏民族聚居地,传颂着一群“留守老师”的高原藏歌。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远离亲人故居,在高寒之地,用坚守诠释承诺与责任,用真情浇灌希望与未来,用爱心守护童真与笑颜,架起绵藏教育交流互通“和谐号”,传递着汉藏同胞深情。他们,就是游仙区援藏教师队伍。(游仙区组织部2018年8月2日)
四川阿坝壤塘,地域辽阔,气候变化较大,“这里不仅气候干燥,早晚还有巨大的温差,出门要穿羽绒服、戴遮阳帽、涂防晒霜。”,煮面用高压锅煮,这与游仙区相比,可“宋静、龚仙彦”两位党员干部,放弃优厚的条件和待遇,“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远离亲人故居,在高寒之地,用坚守诠释承诺与责任,用真情浇灌希望与未来”,并“用爱心守护童真与笑颜,架起绵藏教育交流互通“和谐号”,传递着汉藏同胞深情。”援藏教师的这种情怀,值得点赞!
别人援藏,大多是到期时就返回家乡了,可“宋静、龚仙彦”,一干就是五年,他们用情怀投入藏区,用真爱浇灌藏孩,用行动奠实藏区孩子的文化基础,他们用心思在落实藏区文化脱贫攻坚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壤塘藏需要他们,藏民挽留,藏孩喊“阿爸、阿妈”热泪扯襟“你不能走”,壤塘县委、政府找游仙区委、教育体育局延长他们援藏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五;作为党员中层干部的“宋静、龚仙彦”他们掂量出这份责任的分量,便中肯的留了下来,家里父母生日,只有电话问候;孩子考大学,只能电话鼓励;妻子或丈夫生病,只有短信安慰;父母生病,不能伺候,“只有门外是家庭责任缺位的亏欠,门内是40份求知的渴望。”藏区支教,真情投入,真心奉献,“新担当,新作为,新奉献”,痴心恋教,五年未改。
巍巍雪山高原,挡不住炽热援藏情;游仙区援藏教师,吃苦藏区,汗洒藏区,真情留藏区,真爱洒藏孩,为藏区智力脱贫无私奉献,其品质,高贵典雅;其人格,魅力无穷;其精神,实在可佳;愿汉藏合力,早日“摘帽”而迈进“小康”之路。(文李安林)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