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法律援助助力脱贫攻坚战

2018-07-03 10:16:27     来源:海峡风     编辑:bj001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为此,泉州市法律援助工作主要从完善服务网络、推行“互联网+”和发挥职能作用三大方面助力脱贫攻坚战。

  一是完善法律援助服务网络,健全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泉州市打造了市、县、镇、村四级纵横交错的“城区半小时,农村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包括市县两级13个法律援助中心、163个乡镇(街道)法律援助站、130个妇联、工会、残联等社团法律援助站和2506个村(居)联络点,方便群众获得及时便捷的法律援助。为丰富扶贫服务内容,还加强与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公证、司法鉴定等部门的联系,实现各类法律扶贫资源的融合。同时加强与妇联、工会、看守所、法院等部门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联动,构建多元参与、优势互补的公共法律扶贫大格局,形成“法律扶贫、法律援助”于一体的综合性法律服务工作体系。

  二是推行“互联网+法律援助”,形成法律扶贫新平台。为解决农村群众交通不便,泉州市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积极探索形成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脱贫攻坚新模式,率先在全省建立市级法律援助网络服务平台,形成了集网上申请、网上审查、监督管理、援务公开于一体的泉州市“互联网+”法律援助“1234”模式。村民可通过手机或电脑随时随地进行在线法律咨询、申请法律援助,并实时查询、监督案件办理进度,与承办人员互动交流,对其进行在线评价或投诉。自2016年推行“互联网+”法律援助以来,网上咨询和网上申请法律援助数量成倍增加,全市各法律援助机构共受理法律咨询2229人次,接收网上申请294件次。

  此外,泉州市逐步实现了从行政诉讼到全部法律援助事务的异地受理机制。凡申请事项属于泉州市法律援助机构受理的,申请人可选择就近的法律援助机构办理,进一步省去了农民群众道路不便的奔波之苦。各法律援助机构认真推行异地受理制度,通过运用“互联网+”法律援助平台录入申请人的案件信息、上传证据材料、打印各类法律援助格式文书等,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推动了异地受理制度的发展。如王某医疗损害责任纠纷一案,市中心和惠安县中心通过运用网络平台,不到30分钟就完成异地受理的操作,让王某成功在惠安获得泉州市法律援助中心的援助。

  三是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作用,推进扶贫开发法治建设。2016年,在全省率先以市委办、市府办名义下发了《关于加强法律援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在法律援助推动工作中作出了全面部署,将经济困难标准由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放宽至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两倍执行,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就医、就学、就业、土地承包、林权纠纷、城镇化进程中农民权益保障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让法律援助惠及更多贫困户。同时开辟“绿色通道”,对农民工请求支付劳动报酬和工伤赔偿申请法律援助的,免于审查经济困难标准。2016年1月~2018年5月,全市共受理指派法律援助案件15867件,稳居全省前列。其中民事案件11439件,刑事案件4341件,行政案件87件。受援人总数达18237人,其中困难残疾人660人次、老年人482人次、未成年人2527人次、妇女4883人次、农民工8451人次、一般贫困者4573人次。解答各类法律咨询24993人次。群体性案件338件,占案件总数的2.1%,涉及人数6556人次。各法律援助机构认真履行法律援助职能,为维护贫弱群体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泉州市各法律援助机构对行动不便和异地申请的,提供上门受理和邮寄申请服务。通过回访座谈、送慰问品等方式对困难受援人给予关心和帮助。2016年以来,市中心共电话回访受援人122位,上门回访40位。市司法局领导还亲自带头到受援人家中回访,了解案件进展情况和法律援助服务质量,同时送去生活慰问品,并了解致贫原因,帮助提升脱贫能力。      

 来源:[泉州市法律援助中心]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