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战FMB——引领全球机器人格斗竞技运动的兴起

2018-08-20 18:09:46     来源:海峡风     编辑:bj001    

“机器人格斗竞技”这一中文名称源于中国唯一且最高规格和专业级别的强对抗机器人竞技体育赛事——极战FMB全球机器人格斗竞技大赛。

 

 

一、机器人格斗竞技起源

 

尽管在80年代就曾经出现过在停车场举办的小型“遥控车大战”赛事,但格斗机器人一般而言被公认的起源则是1994年在旧金山举办的第一届《美国机器人大擂台》(Robot Wars US)。这项赛事的创办者是Mark Thorpe,而灵感来源则是在他于1992年建造一台遥控真空吸尘器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暴力结果”。第一届机器人大擂台的场地非常简朴,总共分成了轻量级、中量级和重量级三个级别,尽管现在看来当时的比赛还非常的初级。但赛事本身却依然获得了相当不错的关注程度。这也促成了一家制作公司与Thorpe的签约,这就是后来《机器人大擂台》(Robot Wars)(2004年中国央视曾引入)的制作方Profile Productions。

  随后《美国机器人大擂台》继续发展,在接下来的几年内陆续发展壮大,更多队伍和更多具有创意(以及破坏性)的设计纷纷亮相。在这个阶段参与赛事的许多队伍都发展成了日后的赛事主力,其中也有建造出第一批全自转机器人Blendo的“流言终结者”们——Adam Savage和Jamie Hyneman。他们的作品首次展现了旋转武器真正恐怖的破坏潜力,而同时也成为了第一个挑战场地安全的选手——当时还采用半开放场地的机器人大擂台最终由于它不断击毁对手时制造出的机器人碎片而不得不让他们弃权退赛。

但与此同时,Mark Thorpe与Profile Productions的关系也开始出现了转变:Profile Productions在取得版权后宣布Thorpe举办的《美国机器人大擂台》侵权,并将之诉诸法律行动。《美国机器人大擂台》在举办了四届之后不得不在顶峰的1997赛季之后停办。Profile Productions转而在英国推出了自己的《机器人大擂台》,并与BBC2合作播出,这就是我们国内所熟知的《机器人大擂台》。

此时,由于Profile对版权的垄断,美国格斗机器人界在刚刚发展壮大时便遇到了困境:整个1998年美国没有举办一场大型机器人格斗赛事。最终在99年,原《美国机器人大擂台》中量级冠军——La Machine(这台机器人也是楔形铲设计的起源)的建造者Greg Munson和Trey Roski站了出来,冒着被Profile起诉的风险举办了全新的格斗机器人赛事——《博茨大战》(Battlebots,一译《机器人大战》,这里采用星空卫视引进译名)。成功吸引了过去美国机器人大擂台中的参赛者们,并最终在与Profile的起诉大战中获得胜利。

 

二、机器人格斗竞技赛事发展

 

到1999年《博茨大战》于美国长滩举办首次测试赛开始,格斗机器人的第一个大发展时代就此来临。不论是继续由Profile把持的《机器人大擂台》还是由Greg与Trey义务发起的《博茨大战》,都在英国与美国将机器人格斗逐渐推广开来。机器人大擂台在1997年于BBC 2台播出的首届比赛成功之后继续进行推广,从1999年的第三届开始规模扩大至128位参赛选手。赛制也从之前的战斗闯关相结合变成了单方面战斗赛事,赛事逐渐成熟。

《博茨大战》从2001年上半年的3.0版本开始扩大至四个级别(轻、中、重、超重量级),每个级别逾100位参赛选手的规模,收视也正式登上Comedy Central(2000年1.0版本开始的电视台转播方)的前列。两项赛事的成熟也代表着格斗机器人第一轮热潮的兴起,以至于辛普森一家还专门出了一集,讲述一家人试图参与《博茨大战》的故事。

尽管两项赛事都可以被称为是最早的美国机器人大擂台的后继者,但机器人大擂台与博茨大战之间却在规则与场地上有许多不同:

首先,《机器人大擂台》本身的组织与举办方依然是Profile Productions,这意味着《机器人大擂台》在本质上是一个娱乐节目,而非专业赛事。制作方掌控着参赛名单和签表,因此为了故意追求节目效果,制作方可能会在赛事中故意允许一些在实力上并不够强悍,但比赛却会很有“观赏效果”的选手进入正赛。

而《博茨大战》的组织方是Greg与Trey成立的“《博茨大战》组委会”,与制作方分离,从始至终都为专业赛事。并且参赛名单完全开放,任何人只要报名就可以得到参赛名额。签表则为随机派位。这样的设计虽然让参与度大大增加,但同时也让赛事过于庞大而难以管理。组织方只能引入“种子机制”,让上届比赛中表现出色的选手可以直接获得32强席位。这也削弱了新人出头的机会。

而在场地与规则上,《机器人大擂台》恢复了过去《美国机器人大擂台》的特色——主场机器人,尽管在《美国机器人大擂台》时期这一设定只使用了一届就因为观众们的反感而被放弃,但英国观众却对此相当接受。但由于本身所带来的主观偏向性,《机器人大擂台》从第五届开始也限制了主场机器人的数量,每场比赛只能有两台出席,至少在形式上规范化了这一要素的存在。

而相对应的,《博茨大战》的场地没有主场机器人,但是场地本身的机关危险程度却远胜于《机器人大擂台》:从地板下升起的钢锯可以让轻量级机器人飞出一两米的距离,气动铁锤一次挥击能让超重量级出现故障。同时机关的启动次数依然拥有主观性:创造了这些机关的赛事工程师,人称Pulverizer Pete的Pete Lambertson掌控着一切,参赛者们有时也会由于机关对待对阵双方可能出现的不公平待遇而对他的操作产生质疑。

在同一时期之内,探索频道旗下的TLC频道还出现了一个全新的赛事——Robotica,和愈发着重对抗的大擂台和博茨大战不同,Robotica最突出的挑战则在于闯关部分:参赛机器人必须要经过各种关卡的考验,来获得尽可能多的积分以战胜对手,直到最后才会在狭小的场地之内进行相扑赛。尽管在参赛规模和对抗强度上都无法与前两者相比,但Robotica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与魅力也吸引了不少观众,赛事从2001年开播到2002年结束,一共举办了三届。至今依然有在更低级别恢复这项赛事的尝试。

 

三、机器人格斗竞技地下赛事

 

尽管《机器人大擂台》与《博茨大战》在规则与赛制上都有不足,但最终这两者所开启的格斗机器人电视时代让这项运动终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许多大家现在的童年回忆也在那个时期形成。但同时《机器人大擂台》和《博茨大战》本身的问题也随着赛事的举办日渐突出:《机器人大擂台》制作方对比赛过多的控制导致了第七届总决赛左右裁判判决的质疑,进而在参赛者与主办方的矛盾中停办;《博茨大战》则因为Comedy Central的政策变化而不得不停播。就此格斗机器人的第一个电视时代到此结束。

尽管格斗机器人从此时开始在电视荧屏上消失了,但各大地下赛事却依然在美国和欧洲继续进行着:美国方面从1994年第一届美国大擂台参赛至今的格斗机人老将Mike Winter组建了Robot Fighting League,它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格斗机器人联盟。同时自2004年开始“机器人综合世界锦标赛”RobOlympics(现更名为Robogames)开始举办,其中的格斗机器人组别成为了当时美国等级最高的格斗机器人赛事。

在欧洲方面,原《机器人大擂台》第七届参赛者Ripper的建造队伍Roaming Robots则在电视时代结束后担当起了新的格斗机器人赛事组织者。队伍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新的地下赛事,而本身赛事则采用巡回赛制,只有在全年分站中夺得足够积分的选手才可以参加最终的年终总决赛。由于场地维护成本问题赛事对旋转动能武器进行了较大限制,场地也比电视时代小上很多。但Roaming Robots的存在依然让格斗机器人的火种在欧洲大陆得到了保留,从2014年开始Roaming Robots甚至还买回了“机器人大擂台”的命名权,以Robot Wars的名义开始运营。

值得一提的是,《博茨大战》在这一段时间中也曾经有过恢复电视播出的尝试。这之中距离登上电视最为接近的一次则是2009年:《博茨大战》当时在旧金山举办了一届重量级专业锦标赛,采用原先测试赛时代的双淘汰赛制,不少老队伍与在衰落时期崛起的新队伍前去参与。最终WPI的作品Brutality在决赛战胜老队伍Mutantrobots的Root Canal夺得冠军。不幸的是尽管经过了多次联系与沟通,但这一届比赛依然没能成功登上电视。

尽管在这段时间中有过多方努力,但机器人格斗始终没能找到一个稳定的电视合约,而缺少了电视这一强大宣传武器的支持,格斗机器人的规模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削弱,直到2015年。

 

四、机器人格斗竞技电视时代的归来

 

在2015年初,已经销声匿迹一段时间的《博茨大战》突然宣布与ABC签订了合约,全新赛制的《博茨大战》在当年夏天播出。新的赛事规模比起以往大大精简,第一个赛季只会有24台选手正式参赛,而量级则与以往有所不同,比传统的重量级规定(220磅)增加了30磅,达到了250磅。尽管距离上一个《博茨大战》电视赛季已经过去了整整13年,但依然有不少队伍踊跃参加。最终经过三天录制完成的第一集ABC版《博茨大战》在6月23日得以播出。

在赛事中观众们认识到了13年以来格斗机器人在技术和对抗强度上的变化:旋转武器由远比以前强劲的电机驱动,同样强劲的电机让举升武器的速度得到了巨大的提升,弹射武器现在可以拥有最高达到20000磅(约合12吨)的爆发力。技术的进步让赛事变得前所未有的激烈和充满变数,而观众们对此的态度可以通过收视数字得到答案:《博茨大战》在同时段收视率中排名第一。

在2015年末,《博茨大战》终于通过官方Facebook主页宣布:ABC同意续约第二季。第二季的规模扩大到了56位选手参与,其中12位选手将通过一个额外的晋级轮以四场三方对决的方式角逐出四张外卡,正赛首轮名单为48位选手。目前赛事已经从6月23日开始正式开播。

同时,已经更名为“Robot Wars”的“Roaming Robots”也因为博茨大战的成功而取得了原制作方Profile Productions的注意,最终Profile将机器人大擂台重新绑上了电视荧幕,并于2016年7月至8月在BBC 2台播出,共放送了 6 集。英国机器人格斗界也迎来了电视时代的归来。

 

 

五、中国机器人格斗竞技起源

 

中国机器人格斗竞技运动发源于中国的国际化机器人格斗竞技体育赛事——极战FMB全球机器人格斗竞技大赛。FMB取自英语Fighting My Bots的英文缩写,是国际赛事组织——极战体育于2015年创立的全球性的机器人竞技赛事品牌。

机器人格斗竞技意为:使用同等重量级别的机器人在特制赛场内进行格斗对抗,在限定时间内,使用除负面清单所列以外的任何技术手段将对方击溃为输赢判别的竞技比赛。

 

六、中国机器人格斗竞技发展

 

极战FMB作为中国机器人格斗竞技赛事的建立者、国际赛事的组织者、全球机器人竞技运动的倡导者。同多家机器人行业领袖企业打造了中国机器人竞技职业大联盟以及机器人竞技世界杯——两项国际顶级赛事,站在了国际前沿和领域巅峰。除此之外,极战FMB还举办了适合广大机器人爱好者及相关从业者参与的中国机器人(格斗)竞技锦标赛以及适合青少年和学生人群参与的迷你机器人竞技大赛。

参赛选手或团队以自行研发制造的符合竞技标准的机器人为运动器械,通过自动化技术等机器人技术相关应用,远程操控等技术手段,在具备安全防护的专用竞技场内进行格斗竞技对抗,在限定时间内,不限制格斗方式,将对方的机器人击垮。精巧的设计选型制造,精准的操控,快速维修能力均体现了人与人技术水平以及智力的对抗。极战以体育精神推进该项竞技运动的发展,将全面拉近人与机器人科技的距离,通过对人的训练,激发人合理使用机器人的想象空间,促进科技的进步。

 

 

 

极战FMB通过体育竞技的模式为机器人产业的技术进步提供广泛的大众传播平台和泛娱乐驱动力。极战FMB全球机器人格斗竞技大赛代表了未来一百年的人类技术发展大众化应用的颠峰,那就是将机器人、人工智能与体育赛事高度结合的新竞技模式。

 

 

(极战主办的科技泛娱乐盛会——国际机器人嘉年华)

 

据中国机器人格斗竞技运动创始人张宏飞介绍,极战FMB作为中国机器人格斗竞技运动的发起者和先行者,不单在全球建立起了整个赛事运动的国际化体系与标准,更是不遗余力的为普及中国机器人格斗运动作出努力和贡献,三年来通过数十站各个城市的高质量赛事,为中国的机器人格斗运动和运动员提供了优质且专业的赛事平台,也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国际上顶尖的运动员,被誉为中国机器人格斗界的“黄埔军校”、国际机器人格斗竞技运动的推动者。

 

 

(中国机器人格斗竞技运动创始人张宏飞)

 

 

作为机器人格斗赛事在中国的缔造者,极战体育打造的极战FMB全球机器人格斗竞技赛事在世界范围首次将该项格斗类娱乐赛事提升至竞技体育范畴,创立了各国公认的竞技规则,其中包含赛事章程,赛事技术规则,赛制,裁判标准等相关规范及标准,极战FMB所建立的全球赛事体系更是坚守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

 

 

 

正是这些标准的建立以及不断以高频次的全国分站赛对标准进行验证,极战FMB很快于2017年夏季获得了来自Robogames(美) ,Battlebots(美),Robot Wars(英),Fight of Bots(俄)的全面推崇与认可,并联合全球各国当地最权威的赛事组织,共同发起FMB World Cup机器人竞技世界杯这一权威赛事,形成完整、系统、专业、高效的国际化赛事组织机构,旨在推进各国赛事的标准化进程,并在全球范围内,以国际赛事的高要求和标准推广这样融合了“S科学、T技术、E工程、A艺术、M数学”的科技体育竞技赛事。仅从2016年伊始的极战世界杯预热赛就已经引起了全世界机器人格斗竞技爱好者的广泛好评与热爱。

 

 

极战FMB以科技泛娱乐为创新原力,不遗余力布道机器人文化。致力于建立最高级别国际化赛事机构,为全球的机器人与AI创新人才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竞技赛事来交流、切磋与合作,共同构建实现理想的平台。

 

极战FMB目前设有四大品牌赛事:

 

1. MLF(Major League FMB),全称为“中国机器人竞技职业联赛”。针对的选手是各大机器人格斗竞技的职业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大多由包括上市公司在内的机器人业界的企业根据赛事组委会的规章组建,其赛制是类似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巡回积分赛。全年共分为四站,前三站比赛为积分赛,采取单循环赛制,最后一站为总决赛,总决赛根据前三站的积分排名划分上下半组,上半组俱乐部以双败淘汰制,下半组以单败淘汰制共同角逐总冠军头衔,比赛总奖金为百万元人民币。

 

2.FMB Championship,全称为“中国机器人(格斗)竞技锦标赛”。选手以战队形式进行15KG级别的比赛,每个团队必须具有制造机器人的所有技术方面知识储备。根据报名队伍数量采取合适的赛制,原则上采取资格赛-淘汰赛赛制,2017年每届比赛总奖金池为18万。

 

3. FMB World Cup,全称为“机器人竞技世界杯”。是最顶尖,最激烈,最高荣誉的世界级格斗机器人比赛。它由极战FMB发起,让国际最优秀的格斗机器人队伍齐聚一堂,虽然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有着同样的梦想,带着永不服输,超越自我,努力拼搏的赛事精神,一起决出世界级的强者。世界杯战队选拔由全球各地区顶级赛事组织根据当下赛季的成绩推荐选手,只接受排名前五的选手参赛,根据报名进行抽签分组,以淘汰制最终决出世界冠军。目前的级别为

15KG/60KG/110KG。2017“极战世界杯总决赛”中,经过对各自战绩表现的严格筛选,来自中国、俄罗斯、美国、德国、英国、新西兰、巴西、爱尔兰、荷兰、印度、菲律宾、墨西哥等十余个国家的40支世界顶级战队,160名世界顶级选手携50台各级别格斗机器人,汇聚海南三亚,为到场的两万名观众以及网络前数千万网友,奉上了87场各级别的机器人格斗赛事。

 

4.MechBattle,全称为“迷你机器人竞技大赛”。是由极战与DFRobot联合打造的迷你机器人格斗竞技赛事,参加竞技的机器人重量级为1.5kg。由于其制作成本与参赛门槛相对较低,即使是普通的格斗机器人爱好者,也能参与其中,享受竞技带来的乐趣。

 

极战FMB在全球各地成功举办数十场高级别赛事的基础上,亦为中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顶尖水准的明星选手,并活跃于诸如《Battlebots》、《这就是铁甲》、《机器人争霸》等世界各国制作的机器人格斗题材综艺节目中。

在未来,极战FMB还将继续秉持“全民赛事”的理念,利用其专业的赛事平台,打造人人皆可参与的机器人格斗赛事体系,培育出更多世界级水平的机器人格斗竞技团队,为理想和荣誉拼搏,共同造就机器人格斗竞技这项伟大的新型科技体育运动!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