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种粮大户“逆袭”种稻记

2018-04-13 08:45:59     来源:海峡风     编辑:bj001    

 种植水稻,既不打农药,又不施化肥,就养几只鸭子在田间管事。乡亲们质疑:懒人种田,能有收成?但雷炳华却胸有成竹——

  清明前后,正是春耕备耕大忙之际。

  在建阳区黄坑镇九峰村的徐源山垄里,45岁的雷炳华浑然不觉天上飘下的毛毛细雨,仔细察看着300多亩稻田的备耕情况:大型履带拖拉机犁开黝黑的泥土,把长势茂盛的紫云英翻压到泥层之下;钩机伸出长臂,沿着田埂开挖深1米、宽1.5米的养鱼沟渠;农用车卸下一个个预制好的鸭棚,安放在成型的鱼沟之上……

  “种子已开始催芽了,稻田备耕丝毫马虎不得。”雷炳华弯下腰去,用手在田里挖出一团泥土,凑到眼前细细端详:“紫云英对改良土壤很有功效,有它打底,再加上‘稻-鸭-鱼’共生系统,今年的生态稻米质量一定更好!”

  雷炳华去年种植了2000亩水稻,是建阳区的种粮大户之一。这几年,他牵头67户农民,组建起了嘉禾里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300多万元,置办起大小各种农机具120台,其中有高速插秧机、收割机、大型拖拉机和日处理能力达190吨的烘干机,每年为农户从事耕整、机插、防治、机收、烘干等服务一万余亩。

  在黄坑镇三峡村的村民们看来,曾经担任过多年村主任的雷炳华头脑灵活,眼界开阔,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能人”。可就是这样一位聪明人,去年却干出了一桩让“种粮老把式”们看不懂的“傻事”:在集中连片的徐源山垄种植200亩水稻,既不打农药,又不施化肥,只是养几只鸭子在田间管事。一句话:“懒人种田,能有收成吗?”。

  面对乡亲们疑惑的目光,雷炳华却胸有成竹:黄坑镇山高林密,坡度大,地块碎,耕种条件较差,但大自然却赐给黄坑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南宋景定元年,因为这里产嘉禾一本15穗,而诏改建阳县为嘉禾县,称黄坑为嘉禾里。这里出产的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剔透,做成米饭清香四溢,松软可口。如今,通过改良土壤,恢复传统耕种模式,生产优质绿色稻米,正是迎合市场需求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可实现由“产加销”向“销加产”转变,在“种得好”基础上实现“卖得好”。

  其实,雷炳华的“鸭稻”共生模式,并不是“懒人种田”,而是瞄准“绿色”二字下足了功夫:在防虫治病上,他在田埂上种植具有驱虫诱虫功能的香根草、波斯菊、青豆等植物,同时安装太阳能灭虫灯进行物理灭杀,分阶段喷施生物酵素,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在施肥上,化肥施用量直降五分之四,改施生物有机肥,种植紫云英、油菜等作物沤制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从而有效提高地力;田间饲养1000多只土鸭,打造“除草-灭虫-鸭粪肥田-稻壮鸭肥”的良性共生系统。

  “鸭稻共生模式,每亩要增加生产成本500元,稻谷产量却要比常规种植减少约三分之一。”雷炳华把收获的近10万公斤有机稻谷,加工成小包装大米,一经面市,虽然单价几乎翻了一番,却广受机关、学校和白领们的欢迎,福州、厦门等地的订单络绎不绝。

  “村民们服了。”雷炳华笑称,看到“逆袭”种粮有销路、有赚头,一些农户从怀疑、观望到要求合作。

  今年一开春,雷炳华即开始谋划新的生态稻种植计划:面积再扩大100亩,稻田开沟,亩养稻花鱼50公斤,形成“稻-鸭-鱼”共生模式;在生产基地布置摄像头,做产品溯源;延伸产业链,把连片的生态稻田建成农业旅游景点。

  “既然当农民,种好田打好粮当然是本分。”雷炳华说:“我特别认同‘工匠精神’,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能丢。”他的目标就是在自己的田里产出米中极品,建立起自己响当当的有机大米品牌。(林志明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