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研学:从世界杯看中国青少年课外教育

2018-06-23 16:39:18     来源:海峡风     编辑:bj001    

燃情6月,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拉开战幕,引发世界球迷的热烈狂欢。只是令中国球迷倍感遗憾的是,俄罗斯绿茵场近在咫尺,却依旧缺少中国足球健儿的身影。而关于中国足球发展水平差的原因,有观点认为是足球人口太少导致的,经常踢球的青少年数量远低于日本,只有形成金字塔型的结构,才能涌现更多有天赋的球员。

 

丝路研学相关教育专家表示,其实这不仅仅表现在运动领域,拓展到其他领域,想要整体水平实现提升,都同样需要需要广泛的参与,才能具备一个庞大的人口基数,向金字塔尖源源不断输送有水平的人才。但是问题来了,如果青少年平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不熟悉,不了解,既缺乏共鸣,又没有兴趣,又谈何积极参与呢?无论是运动也好,其他学科也罢,只有真正体验过并感受到快乐,青少年才会更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

 

通过研学旅行寻找不同的自己

 

足球作为一项认知度极高的体育运动,在国内尚且缺乏足够的人口支撑,那么其他普及度、认知度相对不高的领域,如果孩子从不去接触,即使在该领域有很高的天赋,也不会被及时发掘并产生兴趣,未来更不会有机会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就。如果徐霞客没有对“朝碧海暮苍梧”的炽热,就不会有“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伟大成就。如果达尔文没有经历“贝格尔”号5年的环球旅行,也许就不会有那部享誉世界的《物种起源》。而能够有效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研学旅行,恰好为青少年亲身参与、体验新事物、探寻自身的特长与爱好提供了一扇窗口。研学旅行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通过研学旅行,能够让孩子接触不同的生活,认识不同的世界,体验到不同的新事物,并寻找到内心深处的爱好,为最终投身其中并作为一生的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足球运动为例,青少年如果仅仅通过电视节目去认识足球,对足球的兴趣也许是一些球星的名字与经典的赛事。如果通过体育课或者以足球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让孩子们聆听专业教练的指导,真正的在绿茵场上踢几场球,经受汗水的洗礼,才会真正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永不言败的拼搏斗志,紧密协作的团队精神,个性十足的青春绽放,从内心培养出对足球运动的热爱与敬畏,更重要的是对竞争对手的尊重。陶醉其中,运动就不再是煎熬的劳累,而是一种全身心的享受。从中体会到乐趣的青少年,自然会积极参与这项运动。

 

2

(北京陶瓷艺术馆,孩子们正体验课外实践)

 

三大关键,有效提升青少年参与热情

 

那么作为肩负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责任的研学机构,具体应该怎么做,才能打造出优质课程,吸引广大青少年积极参与新事物呢?闽龙教育集团董事长陈进林先生认为,只要抓住三个方面,就能有效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到研学旅行中来,为青少年拓展视野,挖掘兴趣爱好保驾护航。

 

主题明确 研学机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开发一些特定主题的研学旅行或体验活动,不要囫囵吞枣的将很多性质不同、目的不同的项目一股脑放在一次研学旅行中。通过清晰明确的规划与课程设置能够让有兴趣参与研学旅行的家长孩子一目了然,更好的达到教育目的。如丝路研学推出的暑期“北京深度游学”、北京陶瓷艺术馆陶艺体验等,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与教育目的,孩子们通过参与这些特色主题活动就能逐渐摸索到自身的兴趣所在,而未来的旅行家、艺术家也许就在其中。

 

深度与广度 要达到预期教育目的,拥有合适的课程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还要在质量上下功夫,精益求精,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追求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而不是流于表面的肤浅。如一场关于饮食文化的研学旅行,仅仅浅尝辄止的停留在“吃”的层面就是流于表面,并没有触及文化背景与知识发散。当然,追求深度与广度并不代表追求难度与繁琐,而是在寓教于乐的基础上,带领孩子共同探索深层次的问题,抵达知识的本质与核心。

 

专业与规范 除了内容的保障,研学机构只有做到专业规范,才能不辜负广大家长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吸引大家积极的参与。专业规范包括研学旅行的标准化,包括从业资质、课程规范、旅行安排、效果评估机制等,从入口严格把关,过滤掉不具备条件的平台;规范课程流程、内容,标准化每一个环节,使得研学的教学效果得到基本的保证。同时还包括师资力量的专业化,通过引进有资质、德才兼备的教育队伍,打造让机构专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的优质课程。

 

丝路研学相关教育专家表示,闽龙教育集团旗下的丝路研学多年来深耕游学研学教育市场,旨在通过一次次寓教于乐的研学旅行,有效提升青少年综合素养,同时促进广大青少年从旅行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与兴趣,进而由兴趣培养成爱好,由爱好训练为特长,由特长最终发展为未来的事业。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