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干部也能成为“老乡镇”

在基层农村,活跃着一大批“老乡镇”。从媒体介绍的情况来看,他们大多是本地干部,大部分是农村家庭出生,对于风土人情等地方性知识有熟稔深刻的记忆,熟悉当地情况,这对于基层工作十分有利。比如,农村的矛盾纠纷调解,往往是找到关键的人物,通过人情、面子,讲双方都能听懂的“土话”等柔性治理资源,才能当好“化事人”,才可能解决问题。这些出生本地的“老乡镇”就有这些优势。

“老乡镇”做群众工作,确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毋容置疑。但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年龄的增长,“老乡镇”必将逐渐退出工作岗位。而严格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进一步催生了干部队伍的结构转型,出生于外地的乡镇干部也越来越多,以往村干部被直接提拔的情况也逐渐减少。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老乡镇”将逐步减少,如果基层年轻干部不注意学习,“老乡镇”也可能存在断代的风险。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仔细想一想,如果年轻干部肯放下架子,俯下身子,认认真真地向“老乡镇”学习,真心实意服务群众,他们完全有可能克服出生、语言、身份等障碍,慢慢成为“老乡镇”。

年轻干部要成为“老乡镇”,就一定要脚沾泥。焦裕禄、孔繁森、廖俊波等优秀干部,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乡镇”,但他们做群众工作,服务群众的能力,却丝毫不逊色于“老乡镇”,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能够放下架子,俯下身子,下高楼,出深院,用脚步丈量信仰和事业,用脚步诠释忠诚和担当。长期走到群众当中去,在群众的田间地头聊一聊,农家小院坐一坐,认真听取群众的困难,满腔热忱地去为他们解决问题。

年轻干部要成为“老乡镇”,就一定要心中有民。“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诗人艾青的吟唱,年轻干部不妨好好咂摸下语中之意。一个年轻干部,只有心中有民,时时刻刻站在群众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才能把群众利益放到最高位置,才能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好务,让群众满意。

年轻干部要成为“老乡镇”,还要需要有一颗为民之心。如果一个年轻干部只是把基层当跳板,怀揣着“镀金”思想,来混基层,他永远也不可能成为“老乡镇”。年轻干部一定搞清楚“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要埋头苦干、躬耕实践,在解民忧、办实事的过程中去了解困难群众的疾苦,要用自己的辛苦指数去换群众的幸福指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年轻干部如果真心实意拜群众为师,满腔热忱为群众服务,以心换心,他们完全有可能成为群众心目中的“老乡镇”。

(作者:詹春明)

2019-05-08 15:01:51         来源:海峡风     编辑:bj001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