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开万重山,富足百千家:打造“武平经验”升级版

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武平县,是中国南方重点林区县。从前,武平县因贫困被当地人称为“福建省尾”。如今,武平县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重点发展林木产业,昔日的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连续三年跻身福建“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历时19年,武平以持续深化林改实践作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持续打造林改“武平经验”升级版,以创新续写“全国林改第一县”的改革篇章。

 

    力排五难题,牢筑三制度

  19年前,基于林权、经营主体不明等原因,“乱砍滥伐难制止、林火扑救难动员、造林育林难投入、林业产业难发展、望着青山难收益”这五大难题一直困扰着武平县捷文村,多达2万亩的林地反而成了一块烫手山芋,林农望“林”兴叹,束手无策。2001年12月,捷文村发出中国第一本林权证,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踏出集体林权改革的第一步,至此捷文村“荒山”变“金山”,林农积极性空前高涨。

  武平县将总结推广林改经验,持续深化体制改革。

  完善林权流转管理制度是重中之重。武平县建立完善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规范林权流转,依法规范经营权流转合同,推广使用示范文本,完善合同档案管理,防止合同不规范引起矛盾纠纷。目前,武平县林地经营权流转累16.2万亩,全国有16个省(区、市)112批3100多人次来武平考察学习林改经验。

  创新造林绿化管理制度是势在必行。为高效完成造林绿化任务,进一步提升造林绿化质量、改善林分结构,武平县积极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目前已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司备案;积极探索森林资源管护新机制,2018年完成生态公益林天然商品林管护机制改革,实行护林员“乡(镇)政府、林业工作站监督,村委会管理,村聘、村用”模式,全县新聘护林员458名。2019年,武平县在县级层面设立护林站,乡镇一级设护林队长,构筑全县森林资源管护立体防线。全县生态林、天然林和人工商品森林综合保险面积达314.4万亩,实现了全覆盖;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工作,2019年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3074亩,累计完成2.8万亩。

  深化林业金融体制改革是锦上添花。2017年7月,武平在全国率先推出“普惠金融惠林卡”金融新产品,并向全国推广。2018年以来,“惠林卡”持续增量扩面,“惠林卡”用信月利率从原来的7.5‰下调至5.25‰,惠林效果得到明显提高。目前,累计授信“惠林卡”4380张40094万元,用信28866万元;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2亿元,其中小额贷款余额1.15亿元。一张卡打开武平林改的新局面,武平县由此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普惠型林业金融发展之路。

 

    林下富经济,森林美人家

  武平县的深山里长有各种各样的菌类,当地村民受到林中宝贵资源的启发,纷纷兴起“林下仿野生有机灵芝栽培”。武平县捷文村的林下有机灵芝基地,发展到上百亩的规模,一场种植可以连续采收3~4年,帮助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除了种植灵芝,林农开始探索培育各大种养项目:养蜂,种植草珊瑚,培育七叶一枝花、黄花远志、三叶青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林下经济让有限的资源转化成村民的“聚宝盆”。

  2013年,武平县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福建唯一的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15年以来,当地新建各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30个,带动企业和林农投资8200多万元。

  武平县按照林下经济发展“一心四区”总体布局,创新出台扶持政策,县林业部门因地制宜,积极做好林下文章,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林下经济,计划2019—2021年,每年发展紫灵芝种植5000亩,共1.5万亩。 努力打造全国最大的紫灵芝生产基地。目前全县养蜂达5.2万箱,紫灵芝种植面积8072亩。形成林药、林菌、林蜂、林驯、林游、林蛙、林花、林茶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9种林下经济经营模式。县政府从2013年起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林下经济和花卉产业发展,从2016至2018年,每年100万元扶持800户贫困户发展林下经济。

  武平县大力推进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019年,武平县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145.8万亩,实现产值34.2亿元,全县建成各类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85个,参与林下经济建设林农户约3万户。通过培育示范户,引导带动广大林农从林下经济发展单一模式向多样化转变,已初步形成林药、林菌、林蜂、林禽、林驯、林游、林花、林茶、林蛙和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10种模式。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武平带来发展森林旅游业的契机。

  参天大树郁郁葱葱,小溪浸石清透明净,写着“森林人家”的红灯笼迎风招展。在武平县,这样的“森林人家”不在少数,是旅游区必备的休闲农庄。梁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村民赖太禄经营着一家休闲农庄,早在林改前,梁野山的许多林地就被划为自然保护区,村民和山林的联系只剩每年每亩15元左右的生态公益林补助。2012年,赖太禄流转了村里400多亩林地和300多亩耕地,建起了生态休闲农庄,每逢节假日或者周末,前来游玩的人络绎不绝,为这座庄园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截至2018年底,武平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武平县已有70家这样的“森林人家”,占全省的十分之一。

  与此同时,武平县正加快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森林康养基地等项目建设,2018年11月,武平县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武平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2019年12月正式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验收。全县共培育授牌森林人家80户,成为全省最大森林人家聚集区。全力推进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武平段建设,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一张“生态旅游”的名片正越打越响。

  2019年,武平以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持续唱响“来武平我氧你”旅游主题口号,着力提升旅游“六要素”产业链,推动全域景区化、景区全域化,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1月,捷文段22公里的森林步道全面竣工,成为全国首条对外开放的国家森林步道,全县已完成森林步道建设74公里。在2019全国森林旅游节上,武平县向全国推介“武夷山国家森林步道示范段”,石径岭森林古道获评“2019最美森林古道”。

  全域旅游快速发展成为武平脱贫攻坚的新引擎,增强了县域发展活力。今年,武平县继续保持发展森林旅游的强劲势头,持续壮大林业产业。

(武平县梁野山景区)

 

    建设美丽家园,助推乡村振兴

  2月28日下午,武平县召开县委深化林改暨捷文林改森林特色小镇建设专题会。会议强调,要努力把捷文村建设成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示范基地。在建设“乡村振兴·美丽捷文”基础上,制订实施捷文林改森林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壮大林下经济,推进林旅融合,加快把捷文村打造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教阵地和美丽乡村、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示范基地。

  要深化国家集体林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创新森林经营管理机制,创新生态公益林及天然商品林管护机制,创新林业管理服务机制,打造林改“武平经验”升级版。

  要守护好武平绿水青山。实施最严格的自然资源监管与执法,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注重植树造林与提升林分质量并举,加快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续写武平老区苏区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乡村振兴高水平的新篇章。

  要建好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壮大林下经济龙头骨干企业和特色产业规模,推进梁野山国家森林养生基地和中山河国家湿地公园千鹭湖二期建设,完善国家森林步道配套建设,力争全县森林人家突破100家,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和谐统一。

(丹凤白鹭——武平县千鹭湖湿地景区)

 

    如今,武平县加快推进捷文林改小镇建设,捷文村林改广场、游客集散中心、农耕文化馆等文旅项目建成开放;林下有机灵芝、七彩山鸡、竹鼠等林下特色种养业初具规模;集体林改的策源地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示范村。同时以捷文村为样本,发挥林业作用,立足丰富的绿色生态资源,以发展林业产业、乡村旅游助推全县乡村振兴,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力量。(海峡农业杂志社 记者 方华)

 

2020-05-22 09:54:14         来源:海峡风     编辑: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