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村里的道路两旁绿化了,河滨公园也建起来了,我们的生活更好了,环境也越来越舒适。”看着村里的变化,泰宁县大龙乡角溪村村民廖先生深有感触。
走进角溪村,村洁景美,花园式民居鳞次栉比,村内道路硬化、危桥改建、村庄绿化等民生工程有序推进。角溪村积极探索 “生态+治理”模式,持续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并投入46万元建设河滨公园,既为村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为发展村庄休闲观光旅游打好基础。
角溪村将生态资源保护写入村规民约,引导村民自发将垃圾分类、定时投放。同时,创新河道管理模式,组织开展“巾帼护水”“河小二”等群团、社团活动,吸引村民为保护河道出力。
每年10月中旬,是角溪村水产丰收的季节。角溪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叶运瑞说,由于角溪村的生态好、水质好,当地养殖的鱼儿十分畅销、供不应求,一个季度销量可达1万余公斤,每公斤市场价约为16元。但10年前的角溪河,河面到处漂浮着生活垃圾,电鱼、炸鱼、毒鱼等滥捕乱象严重。同时,由于角溪村地理位置偏远,村民致富渠道少,村财收入微乎其微。后来,尽管村干部与村民尝试投入资金发展渔业养殖,但也因管理不到位及偷捕、滥捕等行为,迫使他们无奈罢手,渔业发展举步维艰。
2016年3月,角溪村开始探索“河长制+合作社”模式,以治水推动产业升级、村财增收。叶运瑞介绍,原来经常可以看到电鱼、毒鱼现象,由于村民们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的效益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利益,村民们也从原来的不管不问,到现在积极参与治理,形成了“全民参与”的治水局面。
几年来,角溪村渔业合作社每年按总股金的15%分红,全村106户股民共购买2076股,每股可分红金额均稳定在75元左右。同时,当地推行“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变“输血”为“造血”,贫困户到岗任职,在抓好渔业养殖的同时,承担河道保洁、管理的义务,逐步把渔业养殖建成困难群众脱贫的好产业,既解决了贫困户持续增收的问题,还实现了“贫困乡村” 到“美丽经济” 的蝶变,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2019年,随着生态休闲旅游日益火热,角溪村开始打造垂钓基地,吸引了上千名垂钓爱好者慕名而来,不仅为这个偏远山村注入了“人气”,还成功拓宽了就业渠道,助力村财增收。游客的到来,激活了偏僻山村的农家乐产业,村里废弃的4间瓦房也被修整一新,办起了农家乐,“旅游+民宿”新业态应运而生。2019 年,角溪村村财收入20.6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超1.7万元。
来源:三明市农业农村局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