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建立“网格化”机制。在全市推行农村治理网格化机制,将农村所有居民按户划分为若干网格,分别由1名党员和1名村民代表进入网格联系到户,村委委员则担任格长联系到党员和村民代表,并按照党员积分制管理办法对网格内党员履职工作成效进行月度评比。全市110个省级试点村,100%建立网格化机制,其中49个村通过网格建立了村级物业组织,组织群众每月集中参与一次卫生整治,打破了原来给外包公司一包了之的做法,村内年垃圾整治费用从原来平均15.76万元下降到11.7万元,下降幅度达到25.8%。
二是推行“减量化”管理。在推行垃圾“干湿分离、源头减量”上,按1自然村1个电动垃圾转运车、户均2个垃圾干湿桶为所有试点村进行配备,统一建设下沉式沤肥池设施,将厨余垃圾输送到沤肥池,经过1个月左右发酵成为有机肥,循环供村民浇灌农作物。如武夷山市大安村为每户村民配备干湿垃圾分类桶,保洁员每日分类转运生活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光泽县桃林村在村内设立多个垃圾干湿分类存放点,建设餐厨垃圾发酵池,大力推广垃圾干湿分类,有效减少了生活垃圾数量,从每天的3次转运降低到1次,大大降低了转运成本。
三是开展“机械化”服务。注重采取一次性投入的办法,通过采购机械设备集中补齐村内公厕配备、污水处理等短板弱项。如在推行“厕所革命”上,建瓯市湖头村全村创新通过网购2万元工厂模块化生产的定型预制部件,在现场完成可移动式公厕组装,不仅功能齐全、简易实用,还有效解决场地制约受限、用地报批和标准不高问题,让村民的厕所实现了大变样;在“污水治理”上,顺昌县双溪街道下沙村依托河流、沟渠,在村头用石头、水泥桩等修建简易堤坝,建立天然简易叠水废污处理系统,减少了鸡鸭等畜禽污染,发挥了防洪阻淤、涵养水源作用。
四是强化“智能化”运用。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参与乡村治理,在全市110个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率先探索开展无人机和监控探头管理,在重点部位、关键地方布控,实现全天候动态监控,提升整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建阳区麻沙镇水南村配备一架几千元的无人机设备由基层党群工作者操作,基本能够做到每天2次定时巡航、画面实时传送到村内LED大屏,同时邀请村内退休老干部、老党员通过大屏参与监督,随时发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安全隐患排查、河道治理、毁山造林、森林防火、非法占用农地等问题,有效杜绝了村干部发现问题不好说、不敢管的“好人主义”心态,提升了整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来源:南平市农业农村局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