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司法局立法处:以民心为念 以匠心从事

  集体名片

  厦门市司法局立法处,2020年获评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自1994年厦门市取得立法权以来,厦门市人民政府共制定规章180件,其中现行有效规章近80件;向厦门市人大常委会报送法规议案170多件,厦门市人大常委会现行有效法规109件,立法成果丰硕,为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工作目标提供坚实立法保障。

  

  立法处工作人员走访共享单车停放场地,加强调查研究,推动《厦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出台

  精准立法

  当好良法的“设计师”

  “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过马路时,车辆总会提前停下,很多公交车司机还招手示意让我先过。”曾经有一位网友在微博发帖,谈及厦门旅游时的印象。这一在游客看来很难得的文明现象,如今已成为厦门人身边的平常事。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一部良法,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一套好的机制,胜过无数次运动式的治理。2017年8月25日,《厦门经济特区促进社会文明若干规定》出台,实施4年来,这部被称为“带牙齿的法规”有效治理了行人闯红灯、机动车斑马线上不礼让行人、在公共场所吸烟等长期以来被认为属于道德领域的不文明陋习,用法治涵养着城市文明。

  一部首创性的法规,是精心考量和多方博弈的结果。

  用法治解决道德领域的问题,针对哪些领域立法,如何进行制度设计?厦门市司法局立法人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将“规范行政管理秩序当中的不文明行为”这一原则逐渐明晰,后成为多方共识。

  “乱闯红灯、行车礼让、占道经营、公共场所吸烟等不文明行为可以通过立法来规范引导,但若针对婚姻家庭伦理的私法领域进行立法管理,政府的手就伸得太长了。”立法处处长阮庆文说。

  科学立法,要实现精细化、精准化、精确化,让法律朝着良善的方向行进。阮庆文介绍,文明促进立法一方面大力倡导、推动社会文明行为,另一方面,从制度设计上规范、处罚不文明行为,并衔接其他部门法,为这部法规“武装上牙齿”。

  去年8月1日,《厦门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厦门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若干规定〉的决定》开始实施。仅3小时,民警在某一路口便查处“驾驶机动车时以手持方式使用电话”的违法行为11起。

  近年来,厦门市发挥经济特区优势,坚持改革创新,科学确定立法项目,实现精准立法,打造了商事登记、无照无证经营查处、多规合一、生活垃圾分类、文明促进等多个“厦门样本”,作为“厦门经验”在全国推广。

  立良法、保善治、促发展,立法人孜孜以求。一边是疫情侵袭下艰难度日的餐饮店,另一边是人民群众对城市环境生态提出更高的要求。2020年,立法处在审查《厦门市环境保护条例》时,面临着两者的平衡问题。立法处副处长廖志斌指出:“既要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又要保证装修、餐饮等容易产生噪声、油烟行业的正常经营。良法要善于在制度设计上找‘折中点’,平衡生态和经济社会的需要。”

  脚下有“泥土香”

  法条里有“人民情”

  如果不走进危房看看,立法处工作人员廖欣说很难对“房屋安全”有直观的概念。中山路的一座骑楼里,外部看和正常的房屋无异,可内部的承重墙都已经歪斜了。当时廖欣正怀孕5个多月,同事劝她不要进去,她却执意爬上危楼里看一看。

  “百闻不如一见。如果不去现场走一走、看一看,就无法意识到从制度建设上管理房屋安全的重要性。”廖欣说。2016年底,厦门市政府通过《厦门市房屋安全管理规定》,从制度上将房屋安全鉴定纳入管理范畴。

  法律的制定要符合人民对良法善治的期盼,实现以民为本、立法为民,更不能关起门立法。

  湖,横亘于厦门岛腹地,是流在厦门人心头的一湾清泉。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水体黑臭到如今的白鹭回归,湖的综合整治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2019年,厦门对湖的保护进一步升级。

  时间倒回到2019年,厦门市司法局当时承担《厦门经济特区湖区保护办法》的审查工作。现场调研时,廖志斌等人泛舟湖上,蓝天白云下,湖边三五人垂钓,令人赏心悦目。但也存在不文明现象,有人翻越围栏在闸口垂钓,存在安全隐患。

  “湖沿岸部分区域应当封闭式管理”,廖志斌也曾听到过这样的意见。但这种“家长式”保护,让群众成为环境保护的对立面,不仅有损群众利益,也有害湖“城市会客厅”这一名片。

  因此,在制度审查时,立法处会同起草部门提出根据水域特点和安全条件,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垂钓区,并依法向社会公布,同时禁止在垂钓区外垂钓。这样一来,以保护为前提,满足了群众湖上垂钓的需求。

  此外,立法处还建议湖区沿岸建设环湖步行道、小游园以及供游人休闲的设施,让居民和鸟类动物们共享湖这一“城市绿肺”。

  坚持民主立法,倾听民声、体现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立法处建立了立法前评估机制,并把立法前评估情况作为立项审查的重要标准,对争议较大的重要立法事项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建立立法后评估制度,对规章实施情况进行“回头看”。此外,还畅通公众参与机制,建立了形式多样、渠道多元的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加强立法协调和立法论证,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做到法为民而立、法聚民之意、法保民之利。

    把“冷板凳”坐热

  一茬接着一茬干

  6月17日,《厦门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征求意见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0条条文、近1.5万字背后,是全体立法处成员字斟句酌、“一个标点都不能放过”的细致和耐力。

  该用“可以”还是“应当”、“废土”还是“渣土”……立法人经常为这些看起来差别不大的措辞,查阅大量资料,请教专业人士,确保文字精准,以免在法律适用时引发歧义。

  立法工作是“清苦”的,时常要坐“冷板凳”。灯火通明的立法处办公室见证了立法人的辛劳与汗水。2019年机构改革之后,面临急剧增加的立法任务和人员结构的重大调整,立法处全体人员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在阮庆文的带领下,完成了27件法规、9件规章的审查工作。

  立法处踏实苦干的好传统,是该处一任接一任领导带出来的。厦门市司法局局长丁贤志也曾任立法处(原市法制局法规处)处长。“互相搭台、补台,凝聚力强,这是立法处一直以来的工作作风,是前辈留下的好传统。”去年,廖志斌到审批窗口轮岗,今年又回到他热爱的立法岗位。

  廖欣也以立法工作为豪。她说这是一份具有创造性的职业。如今,她看着路边排列整齐的共享单车,成就感时常油然而生。

  2020年4月《厦门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办法》出台,不仅保证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也推动了“最美一公里”建设。这得益于廖欣等立法工作者加强调查研究,通过走访调研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共享单车停放场地,协调多方利益,最终确定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相结合的方式——划定停放框,引导群众摆放自行车,建设“电子围栏”,规范不文明停放行为,推动共享单车管理。

  阮庆文一直鼓励处里的年轻人:“立法工作是‘冷板凳’。要持之以恒,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以时间为刻度,不断书写自身能力的新高度。”

  正是在这股精神引领下,立法处推动了一部部带有厦门特色的首创性的法规、规章出台,推动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厦门一体化建设,推动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文明生态同向发展、同频共振。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立法处培养出了一个个能够独当一面的高素质立法人才,他们正在法治社会建设的幕后,默默散发着光与热。

  (本报记者 余晶)

 

2021-06-25 17:46:33         来源:海峡风     编辑:bj001
分享到:
更多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