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金融领域问题突出 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新动力

2015-09-10 11:04:54     来源:     编辑:    

  近日,在朗润·格政论坛:中国未来五年的增长与改革暨《北大国情报告:在朗润园读懂中国》新书发布仪式上, 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黄益平提出,目前金融领域的问题依旧突出。黄益平从金融改革政策、前提条件和监管等方面分析了金融改革需要注意的问题。他认为,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力,要创新,要产业升级。他表示,金融和实体经济都是经济当中的一部分,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可以改进征信系统;要打破刚性兑付,保持金融体系本身的稳定。

  两个双轨制的改革路径

  黄益平认为,近年来金融改革是进展最快,也是方向最明确的一个领域。“在1978年刚刚开始改革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只有一家金融机构,叫中国人民银行,如今金融体系非常全面而丰富。”黄益平称,经济学家喜欢用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金融资产的规模。中国将近200%,美国是80%。可见,中国金融资产的相对规模已经非常大,甚至M2的绝对规模也超过了美国。中国企业债的规模也已经是全世界第二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全都名列全球十大银行。

  但是黄益平认为金融领域的问题仍很突出,政府对金融体系运作的干预还很普遍,而且程度很深。中国的金融抑制程度在全世界排名很靠前。利率现在还是由央行调控的,汇率是由央行干预的。对于银行对信贷资金的配置以及资本市场谁可以去融资、谁不可以去融资,政府都有发言权。资本项目还有比较严格的管制。

  在黄益平看来,中国的经济改革策略实际是两个双轨制。

  第一个双轨制就是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的双轨制。黄益平表示,这与休克疗法不同,中国的策略是尽可能地发展非国有经济,同时支持国有经济继续发展。这个策略一开始还是比较成功的,当然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黄益平说,以上的双轨制就必然导致第二个双轨制,也就是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的双轨制。产品市场的价格放开了,由市场来决定资源的配置。但是对要素市场的干预很严厉,劳动力市场到现在为止还有户口制度,金融抑制名列世界前茅,土地市场、能源市场的各种干预都非常多。第二个双轨制其实就是为了支持第一个双轨制。支持国有企业比较简单的做法就是财政手段,但是财政能力有限,所以政府通过直接干预要素的定价和分配来支持国有企业。第二个双轨制里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金融体系的扭曲。

  为什么不一直这样走下去?为什么要继续改革?黄益平表示,过去支持国有企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资金的价格压低,必然导致的结果就是投资高涨、房地产泡沫。老百姓有了钱没地方投资,房地产成了唯一的渠道。这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在不断的积累。黄益平认为,过去行之有效的政策今天有可能很难再持续了。影子银行发展的一个最简单动机就是规避监管,包括规避对利率的监管。这样的趋势如果延续下去,脱媒会越来越严重。资本项目管制的有效性在不断的下降。

  黄益平认为,过去的金融体系在支持制造业增长和扩张方面非常有效,但是如今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新的动力。过去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包括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以及重工业,现在都不行了,需要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今天要创新,要产业升级,很难靠过去传统的银行来做这个工作。

  改革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于金融改革内容,黄益平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批准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有几段是关于金融改革的,具体来说11条,可以分成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放开准入。这样就能增加金融机构,增加竞争,提高效率。已经建了五家民营银行,速度太慢,但是方向是对的。

  第二个方面是开放市场。让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而言就是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信贷决策优化,资本流动的市场化。

  第三个方面是改善监管,建设金融基础设施,金融领域最大的困难就是信息不对称,派生的一个问题是市场非理性。金融监管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在开放市场的同时要控制风险。金融开放会带来风险,很多国家都碰到了金融危机。但是不开放也有金融风险,总体上看还是应该开放,但要积极的防范金融风险。

  对于金融改革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黄益平认为,金融改革推进力度最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我们对金融的认识有一种很大的偏见,喜欢把金融放在实体经济的对立面,经济不好就怪金融。黄益平认为金融和实体经济都是经济当中的一部分。经济下行的时候,企业风险上升,如果要求提供同样的融资贷款,这不符合商业性金融机构的逻辑。但是政府可以做这个事情。

  第二个问题,在推出很多政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真的相信市场?在实际工作当中我看到很多矛盾的现象,黄益平把它总结为好思路、坏政策。黄益平举例说,支持中小企业无论从经济学的道理,从社会学的道理,从伦理上的道理来说,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监管部门提出三个不低于,就是任何金融机构今年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长速度不能低于总贷款的增长速度。这个政策动机非常好,但是让所有的金融机构都这样做,这可能有问题。不同的机构擅长做不同的事情。在调研当中就发现很多金融机构就变通小微企业的定义。

  黄益平表示,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可以改进征信系统,让金融机构更容易来判断中小企业的风险;可以把利率真正市场化,也可以政府提供担保或贴息。贷款利率并没有真正的市场化。金融机构为什么不提高利率,有的说是怕形象不好,有的说是监管部门会打电话来。既然要跟风险比较高的企业做业务,就意味着要把贷款利率提高。

  第三个问题金融改革需要前提条件。黄益平说,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市场主体的非市场行为,就是我们过去说的软预算约束,刚性兑付,政府隐性担保。如果是软预算约束,根本不在乎贷款利率多高,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很多地方有很多僵尸企业退不出去,占有很多资源。

  最后一个就是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的问题。黄益平表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当然要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但是最关键的一条是要保持金融体系本身的稳定。如果今天的政策积累了很多明天的金融风险,这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是我们想要得到的。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