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有块五经博士题赠的珍贵牌匾

2016-11-02 14:36:07     来源:     编辑:bj001    

我老家位于建瓯市川石乡最东边的山旮旯里,因地处高海拔山区,俗称“后坪头”。我十五岁之前,就住在老祖宗修建的古老厝里。因这座古老厝所处地势相对较低,又为大家族住的大房子,故此被乡里人俗称为“矮大厝”。在其正厅上肃穆地悬挂着鎏金字“松筠雪操”的牌匾,雅称“忠节匾”。此牌匾题赠人为“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五级朱云铎”,落款时间为“清道光十四年仲冬月”,即公元1834年12月,距今已有181年矣。

在古代,我老家为建宁府建安县川石里后坪村上坪。为何在远距建宁府城有180华里的小乡村(现人口200余人)会有这么一块传奇的牌匾呢?据《川石乡志》记载:林氏英妹(1774-1854)系后坪村郑氏第八代祖必臣公之妻(即笔者曾高祖父朝臣公之兄嫂也)。时年(据推算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妹婆19岁,与必臣公结为伉俪。因必臣公自幼习武,翌年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应建宁府之邀,前往比武,不幸身亡。英妹婆悲痛欲绝,终日以泪洗面,且坚贞守节,终生未改嫁。她小叔朝臣公尽悌之道,视长嫂如母,遂将次子铭禄公过继给亡兄续支。英妹婆操劳理家,子孙满堂,晚年生活十分称心,八十寿终。其高尚之品德令人钦佩敬仰,被后人传为佳话。

据《川石乡志》记载: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仲冬月,林英妹老孺人六十寿庆,建宁府感其忠节,特由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加五级朱云铎赠“松筠雪操”牌匾,以彰扬她坚强不屈与冰清玉洁的美德情操。据《辞海》解释:“松筠”的原意是松与竹材质坚韧,岁寒不凋。一直以来,在上坪村庄后门山为一片苍穹翠绿的松竹林,以“松筠之节”比喻坚贞的节操;老家地处高山区,仲冬月正是下雪时节,“雪操”以“雪操冰心”的志行品德高尚纯洁之意。这里朱博士借景喻人,想必朱博士是亲自到过我老家上坪村。

据此算来,郑氏祖先从屏南县双溪镇郑山村迁徙到后坪村上坪肇基,应在明代中后期,至今已有400余年。据相关郑氏家谱初步分析推断,郑山村郑氏可能又是从建安县(今属建瓯市)小桥阳泽龙池迁徙去的,但有待今后进一步考证。

老家的古老厝为典型的闽北古厝特征,虽经200余年的历史沧桑,但雕梁画栋、卉鸟壁画仍依稀可见,足见当年的典雅辉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孩提时这座老厝就曾同时住过五户大人家四十余族人,当时热闹非凡可见一斑。可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遭到了较大的破坏。庆幸的是,这块珍贵“松筠雪操”牌匾被堂伯母用以作垫蜂蜜箱,奇妙地被藏了起来,得以保存至今。奇巧的是,堂伯母的三女儿在1984年就考上了全村第一位大学生,后来又就读研究生。

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谥文,世称朱文公,世尊称为朱子。建瓯是朱子受教化之地,他暮年时留下遗愿,希望自己百年之后,其嫡子裔孙迁居建瓯。明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认为朱文公“有功于世道”,要取用朱熹嫡长孙做“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以奉祭祀。”特旨征建安(即今建瓯)嫡长九世孙朱梴(音参)入京,钦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于是,在建宁府(即今建瓯)的朱子祠东侧敕建博士府,世代祭祀朱文公。据《道光朝实录卷之五十一》记载,道光三年(1823年)“以宋儒朱子后裔福建朱云铎、安徽朱有基袭五经博士。”为此,我特向朱子嫡长子裔孙建瓯一中朱瑞敏老师请教,朱云铎博士为朱子第23代后裔。

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朱子是与孔子一脉相连的巍巍高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其学说是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朱熹承前启后,把孔子学说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形态,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开创了儒学的新天地。所以说,朱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文化资源。当前,福建省正在精心打造“朱子文化品牌”。前段时间,建瓯市博物馆徐馆长来电话说,最近博物馆正在调查了解有关朱子文化的历史文物,听朱瑞敏老师说,我老家有一块朱子世袭后裔朱云铎博士赠题的牌匾。由于情感使然和使命所在,我想应该将“松筠雪操”牌匾这一宝贵遗存,原原本本复制一块,作为朱子文化展馆的沧海一粟,供人观赏,为繁荣和扩大朱子文化的影响力添砖加瓦。

老家古老厝虽经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但如今原先的族人都搬家到周边的新厝,或是在外地居住发展,老家古老厝现就空着,也年久失修。今年清明节照塚轮醮(族人按户轮流主持扫墓)时,族人一致认为老家古老厝是全族乃至全村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厝,理应采取办法保护修缮,大家纷纷表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材出材,决心要把这流芳百世的大事做好。我三叔是个老木匠,他的关门弟子(我的堂侄),许诺说:有办法做到雕梁画栋,修旧如旧。这给大家能保护与修缮好这座美丽古老厝增加了信心与决心。前日,政和县的堂兄跟我大哥说:“你今年就退休了,有空了,就是要组织做好老家古老厝的修缮工作。”我听了很高兴,对我大哥说:“我最近正在参加建瓯市委统战部组织的古村落保护和开发利用调研,会对修缮工作尽绵薄之力。”

朱子文化复兴,正在路上。朱子文化作为两岸主流文化交流的载体,是两岸共有的精神家园。如今两岸开展朱子文化交流活动已成常态,因此,两岸应携起手来,共同致力于朱子文化的传承,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让朱子文化辉映中华。我想,到那时连同这块珍贵的牌匾将会更加熠熠生辉,永续传承着优良的传统家风。(建瓯市地情网 作者:武夷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郑群瑞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