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法律的武器为“隐私面单”保驾护航

2017-11-06 08:53:32     来源:海峡风     编辑:bj001    

“双十一”临近,新一波快递配送高峰即将到来。而清楚写明收件人姓名、手机号码和具体住址的快递面单,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源头之一。这一现状或将得到改变。今年以来,顺丰、京东等多家快递企业,陆续推出隐藏寄收件人全名、部分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的“隐私面单”。收送件时,快递员需要通过扫描,才能获得完整配送信息。(10月29日《新京报》)

根据2016年《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显示,在4.8亿网购用户中,有超过半数网购遭到个人信息泄露,诱发垃圾信息、推销电话骚扰等,令用户不堪其扰。更严重的则是倒卖个人信息数据,被犯罪分子获得,衍生出电信诈骗,令很多人上当受骗,蒙受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于闹出人命来。

因此,很多人在收到快递之后,为了防止信息遭到泄露,都会用笔划掉个人信息或仔细撕毁面单,从而彻底销毁相关信息。但是,这样的做法,毕竟只是事后防范,属于亡羊补牢,却无法规避快递在寄送、运输等环节的泄露,而“隐私面单”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不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从“隐私面单”的形式来看,确实做到了对用户信息的遮掩。比如圆通、顺丰等快递单上的收件人姓名、手机号、地址等个人信息,一部分被模糊处理,或是直接以星号“*”代替,肉眼无法看到收件人的全部个人信息。京东推出了“笑脸面单”,面单上收件人的部分身份信息会被“笑脸”代替。如此一来,分拣、运输等环节都无法看到,而快递员在投递时,也需要通过扫描设备,才能看到收件人信息,其他快递员亦无法接触到,则就被屏蔽了,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保护用户个人隐私的效果。

对于快递员来说,配送时间往往是决定收入的关键。传统快递面单“一目了然”,很快便可以进行配送。相比较而言,“隐私面单”操作流程较多,无意中增加快递员工作量,降低派送效率,进而影响快递员的收入,会遭到快递员的抵触。这方面的担忧,并非毫无缘由,毕竟收入是一个关键因素,影响太大的话,可能造成快递员的怠工或流失。

不过,从实际操作来看,虽然“隐私面单”的使用手续较多,增加了快递员的工作量,主要是在初始阶段,快递员不熟悉操作流程,确实会耽误时间,降低派送率。但经过适应阶段后,快递员掌握到技术要领,操作熟练的话,整体工作效率影响并不大。

而且,扫描工作可能会影响配送时间,但能够为用户保护个人隐私,改善了服务质量,提升了用户满意度,有利于快递员的业务考评,亦刺激快递员使用“隐私面单”的动力。

总体而言,在个人隐私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的环境下,“隐私面单”是快递公司的积极探索,其改变了传统快递面单的信息承载模式,主动为用户信息做遮掩,亦体现出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不过,从目前“隐私面单”的具体使用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隐私面单”缺乏统一标准,各家快递公司都是自行设计,则就造成隐藏信息的格式不一致,隐藏内容不同,如果交叉对比的话,仍然会暴露出用户信息。比如收件人的电话号码被部分隐藏,但寄件人的姓名和地址信息却仍在“裸奔”。还有快递员为了配送时联系方便,会提前扫描并在快递包装上手写用户姓名电话,则就令“隐私面单”沦为花架子。

有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隐私面单的普及率仅20%,涉及到软硬件升级、快递员配置手持扫描终端、人员技术培训等问题,均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尚未在全国全面铺开,实际上处于混用阶段。

而且,由于很多快递并不是直接配送上门,而是寄放在单位或小区收发室、超市快递柜里,在使用“隐私面单”后,查询快递也是一个麻烦事。如何在成堆的快递中,快速准确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快递,也成了消费者头疼的问题。

可见,“隐私面单”在保障用户信息的时候,也衍生很多问题,对快递公司的工作流程和管理提出考验,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比如出台行业统一标准,规范“隐私面单”需要遮掩的格式、内容,明确快递员操作流程,禁止提前扫描和书写,防范快递员违规获取用户信息。

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当下社会,获取个人信息数据的途径很多,快递只是其中一个领域,仅依靠“隐私面单”来防范个人隐私泄露,还是不够的。更何况,快递的工作流程环节很多,诸如接单、分拣、运输、分发、投递等环节,均有不同的工作人员接触到用户信息,每一个环节都可能造成信息泄露,投递与内部管理环节相比,后者的问题更为严重。

以往出现的大规模用户信息泄露事件中,真正的源头往往不在末端的快递员配送环节,而在企业本身,例如内部人士盗卖数据或者数据库被“黑”等,“隐私面单”仅仅是保护用户信息的“第一把锁”。比如在报道过的案例里,从快递员手里泄露一般也就几百条、数千条罢了,毕竟单个快递员接触到的用户数量有限,而从快递公司内部泄露的用户数据,则就堪称海量了,说明问题根源在于内部信息安全管理。

因此,在“隐私面单”全面推广之际,快递公司也要将防范重点,从末端快递配送环节,转移到内部信息数据管理上,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避免出现人为盗取、泄露用户数据的情况。

现在网络产业发达,细分领域众多,在大数据价值愈发凸显的环境下,各个互联网领域都在收集用户的个人数据。很多网站、APP推出的业务,要掌握用户的真实信息,与消费场景结合,即时采集相关信息,如此一来,用户要提供个人真实信息,才能正常使用,导致个人信息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比如我们熟悉的网络约车、外卖、手机支付等,都需要提供真实信息,特别是电话号码、名字,才能有效使用相关业务。

而且,随着大数据、云技术、地理位置信息服务等技术的广泛运用,商业模式迭代很快,对用户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也愈发重要了。比如很多APP提供的服务,需要用户主动响应和共享数据,在海量数据的支持下,就可以完善技术和服务,进一步提供更为方便舒适的服务,而用户也就更加依赖,亦会主动将个人信息和相关数据,提交给APP,供其合法采集和分析。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无所不在的大环境下,实际上用户与网络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科技公司掌握着海量用户信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渠道也非常多,并不仅限于快递行业。从之前曝光的相关案件也可知晓,几乎每个互联网领域都存在用户数据被非法盗取、泄露的事件,且动辄就是几十万乃至数亿条信息。比如“国内酒店2000万入住信息遭泄露”、“雅虎5亿用户账户信息被黑客窃取”等,均给用户带来巨大损失,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亦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而且,在大数据全面应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用户保持随时在线,其在使用各种APP软件时,网络轨迹都被记录下来。即便互联网企业采取隐私保护策略,为用户保护信息数据,但高手依然可以通过蛛丝马迹,诸如用户晒出来的自拍照、微博信息、机票等内容,与其它相关公开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就能在短时间内精准找出该用户的个人详细信息。比如某些明星发的自拍照,网友就可以根据背景信息,结合环境、时间、店面装修等,分析出明星在哪里消费、吃了什么等。

由此可见,在信息无处不在的网络时代,仅靠企业和个人的力量,去保护个人信息隐私,几乎就是无法完成的任务。而且,越来越多的网络服务,都是建立在对用户数据的采集和分析上,才使得用户享受到越来越便利舒适的网络服务,用户难以倒回到没有网络服务的社会,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完全禁止企业采集用户信息数据。

因此,保护个人隐私信息的关键之处在于,一方面需要持续提高技术防护能力和管理水平,防范非法泄露事件,另一方面加强法律防护手段,通过立法予以规范,明确企业合法采集用户信息和分析使用的边界,并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滥用。同时,对违法盗取、泄露、滥用的行为,则应采取重罚措施,以提高违法成本,来遏制违法行为。(作者:詹春明)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