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比山高》:担道义的老百姓的肩膀

2016-11-03 15:20:54     来源:     编辑:bj001    

吃完午饭,我一个人在办公室电脑里平心静气地观看了电影《情比山高》,虽然不似电影院那样的气氛和效果,但观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两个寨子的冲突,剧中人物的命运,故事矛盾的不断发展等情节索绕心头,自己似乎有一种融入其中的感受。作为有着20多年从业经历的交通人,总感觉有必要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不仅为电影本身,也为那场可歌可泣的全民族抗战。

滇缅公路对中国抗战的重要性已为大家所熟知并永载史册,近千公里的山区公路,跨越五条大江,穿过六座大山,当地数十万群众历时八个多月,修成后被认为是“第二条长城”的民族保卫通道和反击通道,创造了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依据当代公路建设技术条件,也恐怕需要三年以上的建设工期。电影故事依照我们民族这段奋进史展开,脉落清晰,说理到位,冲突设计合理,直击观者心底,就连不多的电影音乐,也成为敲击人心的佳作。我们现在修建公路,需要工程可行性研究以及国家的立项批复,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及相关批复,还有很多政府部门的审批环节,更突出了项目建设和规划的科学性。但那是在抗战时期,政府临时抽调的西南联大的学生王俊荣就成为老百姓眼中的“王政府”。当公路要穿越神山神林,扰动山民祖宗安息之地时,老百姓怎能接受修路的事情呢?在关键时刻,县太爷现场只作了一个“几千里之外前方在打仗,我们要和力民众、团结一心、一切以修路为主”的动员演讲,而规模不大的地母寨、雷公寨在前方分别阵亡166人、74人的悲惨情况下,毅然决然作出了炸开神山神林、让公路穿过、一切为了抗战的决定。他们已然完全明白了,认为“神山、神林有什么不能炸的!”“不能让天上的孩子耻笑咱们”,“刀把儿高度以上的人全部参加修路”。这种朴素的情感,就这样瞬间冲破了全寨子的人之前对神山神林的死守,那么质朴地反映了我们中国老百姓在国难当头之际几千年以来不变的情怀,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

看完这部电影,我认为最起码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引起思考,一是对我们民族命运的思考。电影中提到了两次南迁。一是地母寨土司说的“我们祖先从明成祖年间迁到云南”,另一次是“王政府”提到的内地大学为躲避战乱迁入云南而形成的西南联大。明成祖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极为强盛的时期,明成祖朱棣亲自挂帅北征蒙元,又指派郑和七下西洋,是我们中华民族极为自豪的一段历史,那时的南迁是为了驻守边疆、繁荣边疆。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几所著名大学也迁到大后方,成为我们民族危难之际的无奈之举。我们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灿烂的文明史,在国家形态显现成熟的夏商朝时期,周代的文明处于世界文明的第一高峰,青铜器的发展水平,《周易》等的著述迄今仍是星光闪耀,与古罗马约略为同一时期的秦汉王朝,成为民族发展的第二个鼎盛时期,盛唐文明更是威仪四方,把中华民族的大度包容和文化高度演绎到了极致,成为我们民族博大胸襟、领先世界的典范,而宋明两朝经济的繁荣,文明的发达更让我们引以为傲。但明朝中后期以后,我们被西方工业革命的浪潮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屡次遭受外敌侵略欺凌,民族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

我们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的复兴,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反思民族在辉煌过后的屈辱和不堪,要清晰地看到历史前进中的背影。我想,我们有着在人类文明史中唯一没有中断的5000年华夏文明,我们有着经过多少代艰难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发展的道路,我们有着像修建滇缅公路时被美国人称道的“中国精神”,我们有着血脉相通、合力奋进的14亿中华儿女,我们完全可以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战胜所有的艰难险阻,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忘历史,特别是那些屈辱的历史,才能真正做到“知耻而后勇”。我们的文明曾领先世界,我们的灾难也世所少有。回顾历史,人民掌握了国家命运,那就是有为的年代,那就是民族兴盛的年代。正如毛泽东所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而电影故事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二是珍惜我们民族的家国情怀。我们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家国一体的思想。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我们民族历史的全过程。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北宋爱国英雄杨家将,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清代禁烟英雄林则徐等等都是家国情怀最杰出的代表。而古代士大夫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和理想也是对家国情怀最好的诠释。在我们中国传统中,家被赋予了太多的东西,伦理、传承、宗法、孝亲报国等均在家中完成,在国中实现,真可谓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当家与国的利益冲突时,当小我与大我冲突时往往是忠孝不能两全,而我们的选择几乎全部是唯一的,即宁可放弃孝道也要为国效忠。即使“处江湖之远”也要“而忧其君”。所以,不难看出,电影的故事不仅源于真实历史,也是按照这一家国情怀来演绎的。这种家国情怀在当代同样是值得我们珍惜和发展下去的。

观后深思,就像总制片人何钦先生说的那样,我们的电影需要娱乐大众,但更要引导大众。我们不仅要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而且不能忘记那深藏在民族心灵深处的伤痛,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才会不断进步,才会为人类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最后,向和我有着同样认知和追求的编剧、导演、制片人、演员等一并致敬!(李东涛)

相关新闻
相关新闻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