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远:商业纪录片的市场剖析

2016-11-09 10:34:50     来源:     编辑:bj001    

现在无论你看向任何地方,都好像有人在向你兜售和推销什么,广告牌、海报、贴纸扑面而来,电梯间、飞机上、动车上...甚至在卫生间无处不在,打开电视,每天18:59:55都有品牌为你准确报时,到电影院看看《港囧》:“大象安全套”迎面扑来。

这是商业与生俱来的特性,广告无处不在。但这些变化万千的广告、推广、宣传真正的有效吗?即便是我们不怀疑他的有效性,但是性价比、转化率究竟又有几何呢?

2012年被业界誉为中国纪录片的元年,这要得益于当年4月份在CCTV-1播出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视觉文化是消费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而由视觉文化传播衍生出来的商业价值更是难以估算。《兰州日报》10月24日1版报道说:据不完全统计,兰州牛肉面馆在全国达3万余家,已经落户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阿根廷等国家,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面”,带动就业30万余人,每年营业额达到600多亿,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产业。我们不能就此下结论说这是《舌尖》产生的效果,但可以肯定的说,当地政府、从业者紧紧抓住《舌尖》带来的机遇,快速发展,《舌尖》确实给兰州牛肉面的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支撑。(《舌尖》第一季第二集播出的“兰州牛肉面的故事”)。

为什么一个纪录片就能产生如此的效果?由于记录片里面的每一件事都是真实的,通过艺术家把纪实与虚构相结合,将一系列的真实事件通过镜头语言串联起来,形成故事,让故事得到了艺术的升华,让观众在故事里达到情感共鸣、心灵融合,深深的烙在脑海里。由于纪录片艺术的整体性,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广告”。

广告营销的目的是要唤起消费者内心深处获得的欲望,品牌个性植入到消费者的脑海里。传统的广告宣传,收视率、到达率、点击率、转化率等等指标促成今天无论你看到什么,似乎都有人试图给你售卖一些东西。另一个一直困扰的问题是,广告中的真实成分究竟有多少,能相信广告中的宣传吗?是相信普通人的说词,还是相信名人、明星的证言?这一切,处理不当就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和厌恶,拒绝广告的做法比比皆是。

商业纪录片应运而生。

在以往的印象里,纪录片都是服务精英、小众。随着近几年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已经开始走向社会大众。并朝着专业细分的方向发展。数据说明一切:

从数据来看,2009年到2015年这7年间,中国纪录片市场规模增长了近12倍。 应该说,纪录片正处在开往春天的列车上。商业纪录片是纪录片市场化中的一个专业细分领域。

企业需要产品自己会说话。

让消费者了解、认同并最终购买产品,是营销推广的终极命题。狂轰滥炸的广告,强行地、单向地向消费者进行输出,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漠视甚至反感。

商业纪录片站在用户的角度,运用纪录片特有的客观、纪实手法,真实记录,通过艺术家的再创作,讲述产品背后的故事和情怀,淡化商业诉求,通过精彩不可错过的故事,触发情感共鸣,潜移默化中让观众“被广告”。润物细无声地完成品牌和产品传播,实现“好产品会自己说话”的效果。

动辄几千万的广告费、几百万的冠名费,一个个在商海中苦苦挣扎的中小企业,怎样才能让人们知道你的存在?无疑大制作、小成本的商业纪录片成为最佳的选择。好的商业记录片让观看者影响深刻,能够形成口碑传播,借助于广泛的自媒体,能够得到快速的扩散,最终达到营销的作用。

以真实为本、内容为王、创意为核心的中视鸿图,立志做中国商业纪录片的领跑者。已经在商业纪录片领域开始了自己的长征。基于企业市场的普遍性需求,开发了一系列的品牌文化产品,针对性地开展创意策划、全景制作,并已经形成了工业化生产的雏形。特别是建立了CCTV发现之旅及全国地方电视台联播渠道,在此基础之上,并整合了视频网站、自媒体等广泛地宣发传播资源,覆盖影响更多人群。

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商业纪录片的春天。

分享到:
更多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视听节目制作许可证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互联网出版机构 闽ICP备160236913号-1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