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在桦南县土龙山镇四合村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座村子地理位置不优越,劳动力流失严重,耕地基本荒废的村子以“负债”而闻名,全村878户居民几乎家家背债,每年欠债额达到八百余万元。
在这样一个闭塞的村庄里,终于迎来了扶贫的曙光。佳木斯远诚集团作为桦南县招商引资企业,通过政府引导,与土龙镇四合村结成了帮扶对子,开展了“农企合作”共建新型城镇的扶贫发展计划。
在国家提倡“精准扶贫”政策的大背景下,佳木斯远诚集团也为桦南县这座贫困村量身打造了一套扶贫发展方案。建设新型城镇化模式,规划发展二三产业经济,让农民与城市生活接轨的同时保障耕地运作并通过自己“造血”让村中的经济活了起来。
短短两三年时间,在这座贫困村里,企业先行垫资实现了四合村整村搬迁,两个千户社区、三十栋居民楼拔地而起,而在这个过程中,不但没有减少村里原本的耕地面积,反而通过规划为国家增加了六百多亩的耕地面积。
佳木斯远诚集团深知扶贫不能“一刀切”,一定要“两手抓”。让农民与城镇生活接轨,不能只表现在居住环境的改变上,生活品质的提升,才是真正的城镇生活转变。
企业通过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坚持农村经济与城镇化同步建设、协调发展、互为支撑的原则,以大农机配套建设为起点,创建了独有的远诚“四化“模式,即以农业机械化带动土地规模化,以土地规模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经济循环化,以农村经济循环化带动农民城镇化。这一发展理念得到了各级政府和村民们的高度认可。
一位四合村村民在住上了七十多平米的楼房以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原先一家四口住着60平米的土房,睡觉都觉得漏风。现在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多了,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要说生活成本,原来住村子里一冬天烧煤也得2000多元,现在取暖费终身减半,也就是一千多块钱。办房照的钱都没用自己出,企业给每家每户还配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原来虽说房前屋后有菜地,但能吃的也就夏天两个月,唯一感觉不便的就是邻里之间串门不像原来那样方便。”
桦南县土龙山镇四合村与佳木斯远诚集团的“农企合作”共建城镇化模式打响了“头一炮”,为新型扶贫开了一个好头。
2011年,我国还有20多万人用不上电,数千万农村家庭喝不上“干净水”,全国还有7.7万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不通客运班车,83.5万个自然村中,不通沥青(水泥)路的自然村数33万个,占39.6%。
至2015年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中显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5.7%,我国贫困地区通信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加快,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100%的乡镇通宽带。
这样的数据说明了近几年扶贫工作的开展有了喜人的成绩。
国务院扶贫办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认为,2015年减贫速度明显高于上年,出现了可喜变化,原因有三:一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合力攻坚的新局面;二是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提高了资金使用的精准度;三是探索了扶贫到户到人有效途径,直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调研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由此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方略。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2015年6月18日,习近平在贵州召开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这样强调。
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发展贫困村经济,需要企业力量的介入,更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解决了贫困村问题,农民不需要出远门打工,在自家门口就有活干、有钱赚,不但能减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更能够加强社会安定,稳定民心。
四合村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企共建”有益且成功的尝试,如果能够在全县乃至全省推而广之,让更多的企业意识到农村城镇化的未来潜力,相信可以让更多像土龙山镇四合村这样的村屯,尽快能够走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致富路。
|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国际联网备案
海峡风网 版权 所有©1997-2017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